汉末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、纷乱且深刻的历史,因此它充满了丰富的戏剧性。它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,历史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仍旧激发着无数的解读和推测。之所以我这一年一直聚焦于汉末历史,主要是希望大家在尽力探寻真相的过程中,能够吸取那些有助于自我反思与成长的历史教训。
不久前,有朋友在我的评论区留言,说:“根据刘封最终的结局,可以推断孟达叛逃到曹魏是一个无疑的明智选择。”说实话,这番话让我十分震惊,甚至让人怀疑当今不少年轻人的历史观和价值观,究竟怎么了?孟达的背叛,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必然?刘封忠诚却未得到好下场,这就能为孟达的背叛辩护吗?
孟达和历史上的法正是同乡,都来自扶风郡。孟达的家庭背景比法正稍好一些,尽管法正出自名门,但他家族在乱世中缺乏最关键的“硬实力”,即军队的支持。而孟达的父亲孟他曾是东汉凉州的刺史,至少家里还有些积蓄。因此,孟达的起点比法正要稍好一点。
展开剩余81%然而,孟达与法正的命运并不如人所愿。两人出生在汉末的乱世,生活在雍凉地区(今陕西、甘肃、宁夏一带),自董卓乱政以来,这一地区便陷入了持续的动荡,成为了无数西凉军阀的战场。看不到机会的孟达和法正不得不选择南下,到益州寻求新的发展机会。益州受战乱的影响较小,且刘璋一家是外来者,相对来说更依赖外来势力,这让他们的机会更多。尽管如此,法正和孟达到益州后并未得到期望中的仕途顺利。
在益州,他们结识了张松,这位同样不得志的士族人物。张松的处境与孟达和法正类似,这三人形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关系。通过彼此的抱怨与共鸣,他们形成了深厚的友谊,这也是他们日后行动的基础。真正的机会到来时,张松背叛了刘璋,投奔了刘备,并将法正和孟达推荐给刘备。
作为老板的刘备,对张松的这一手“背叛”自然没有过多嫌弃,因为张松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,因此刘备非常欢迎法正和孟达的加入。随着刘备与刘璋的矛盾升级,刘备进攻成都成功后,便将孟达任命为宜都太守,表面上是对孟达的重用,实则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考虑和防范。
然而,刘备虽然将孟达重用,心里却始终保持警惕。孟达的忠诚度始终未经过完全考验,尤其是孟达的武将身份,使得他独立性较强,刘备对此自然有所顾虑。于是,在公元219年,孟达攻下房陵后,刘备派遣刘封带领军队与孟达汇合,并密切关注孟达的动向。
刘封和孟达的关系微妙,刘封表面上是被派去监视孟达的,但两人心里都明白,谁都不能完全信任对方。刘备防范孟达的心思并非没有道理,毕竟孟达从未完全证明自己的忠诚。果不其然,孟达最终选择了背叛,在关羽死后,孟达便投向曹魏,试图从新主子那里找到更大的利益。
曹丕刚继位时,需要人来为自己“刷战绩”,孟达看准了这个时机,迅速投诚,获得了曹丕的青睐,得到了包括散骑常侍、建武将军等职务。孟达进入曹魏后,表面上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职务和待遇,但在权力斗争中,他始终未能稳固自己的地位。曹丕去世后,孟达失去了曾经的庇护,曹魏的内部斗争让他变得更加孤立。
此时的孟达再次试图通过背叛来找寻新的生路。他不仅与东吴取得联系,还悄悄联系了李严。李严和孟达有类似的背景,都是外来者,孟达认为自己和李严有共同的政治动机,因此主动与李严沟通。李严虽然一度接受了孟达的提议,但诸葛亮显然不会轻易容忍这种行为。
诸葛亮了解孟达的意图后,决定将这一信息报告给司马懿。最终,孟达在曹魏的保护伞被拆除后,迅速被司马懿捕获并处决,彻底走向了灭亡。
总结孟达的一生,可以说他是典型的没有原则和底线的小人。孟达的行事风格让他在三国历史上名声狼藉,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。正如许多历史人物一样,孟达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反思:如果一个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,想方设法从别人身上获取利益,却从不考虑如何回馈他人,最终只会走向孤立和失败。
这种人往往自以为聪明,但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尊重和信任。他们总是通过算计和背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,却忘记了稳定的关系和长远的利益才是成功的关键。孟达的失败,正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所以,对于那些只想着自己利益的人来说,必须深刻反思自己:你是否已经为别人做出了贡献?你是否具备了建立稳定关系的能力?如果没有,那么最终你也只能在空洞的欲望中迷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-最新实盘配资服务-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