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尼摩船长,欢迎登上鹦鹉螺号,和我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,探索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有一首诗,讽刺了蜀汉的守将马邈。在魏将邓艾侵入蜀汉时,马邈选择了不战而降,导致蜀汉的灭亡。诗中说道:“后主昏迷汉祚颠,天差邓艾取西川。可怜巴蜀多名将,不及江由李氏贤!”这首诗意在指责马邈的软弱。那么,马邈真如《三国演义》所描绘的那样,在邓艾进攻时毫无抵抗,轻易投降吗?船长今天就为你揭开这段历史的真相。
一.守卫江由
关于马邈的出身,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,但根据他后来担任江由的守将这一职务来看,他显然不是世家出身。若他出身名门望族,史书中应该会有其家族的高官记录。然而,在《三国志》中,我们只看到他投降魏军的记载,这就意味着他的家世应该平凡一些。平民出身的马邈若没有显赫的军功,也难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守将。因此,马邈应该出自寒门,有一定的背景,但并不显赫。
展开剩余79%江由关是涪水上游的战略要塞,位于摩天岭山脉与四川盆地的交界处,地势险要,且涪水的天然屏障,使得此地易守难攻。江由隶属于梓潼郡,而梓潼郡北面与魏国的武都、阴平、汉中三郡接壤。因此,蜀汉的防线主要布置在这三个临近魏国的边郡,江由关的防卫相对较为次要,驻守的士兵不过是数千人。
二.投降邓艾
炎兴元年(263年),曹魏发动了大规模的灭蜀战争,魏军的西路军由邓艾统领,经过漫长的追击,最终到达阴平。此时,姜维已经率领蜀军主力撤退至剑阁,准备抵御魏军东路军统帅钟会的十多万大军。
江由关地处阴平的北面,剑阁的西面和涪县的南面,而涪县距离成都不到百里,一旦魏军攻下江由,便可迅速南下直逼成都。而剑阁的地势险要,是蜀军的坚固防线,钟会若要攻破剑阁,显然困难重重。因此,邓艾决定绕过剑阁,选择了从南面进攻江由,企图直接攻占这一要地,为最终攻占成都铺路。然而,姜维并未意识到江由的重要性,他仍然集中力量在剑阁抵抗钟会。
邓艾自阴平出发,历尽艰险,行程七百多里,克服了重重困难,最终到达了江由。由于阴平到江由之间没有通行的大路,且地形险峻,空旷人烟稀少,马邈和姜维都误判了邓艾的战略,未曾在江由设防。因此,邓艾成功出其不意,翻越山岭,直逼江由。
而钟会在剑阁处处受阻,为了帮助邓艾攻占江由,他派遣了将军田章带领一支军队绕道西进。田章轻松击破了马邈设立的三校伏兵,迅速会合邓艾,随后围攻江由。马邈在面对魏军的强大攻势时,最终选择了投降,江由也随之沦陷。魏军乘胜南下,迅速灭亡了蜀汉。
三.马邈投降的争议
《三国志》中的记载简洁明确:“先登至江由,蜀守将马邈降。”然而,这句话并未明确马邈的投降是主动还是被迫的,这成为了后人讨论的焦点。由于江由关在蜀汉灭亡中的关键地位,马邈的投降是否完全是没有抵抗的行为,成为了争议的核心。
船长认为,《三国演义》对马邈“不战而降”的描绘有些过于偏颇,马邈投降可能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。从当时的情况来看,邓艾的军队远道而来,兵力并不充足,且江由的地理形势有利于防守。若马邈坚守城池,他未必无法与邓艾对抗,甚至可以将其拖延,迫使魏军撤退。而钟会无法攻破剑阁,蜀汉的局势可能会因此得到缓解。
然而,马邈的军事能力远不及邓艾,他派出的三校伏兵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抵抗,但终究被田章轻松击破。再者,魏军的兵力庞大,邓艾的军队至少有三万之众,而江由的守军仅有数千人。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,马邈投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。
综上所述,虽然马邈的投降并非完全没有抵抗,但他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与魏军的强大力量作斗争,最终选择投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-最新实盘配资服务-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