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族与血统从来都不是让军人无条件服从的理由,但总有些君主迷信自己是某个民族的“黄金血脉”,认为同族士兵理应像年轻人般无私奉献、不计较得失、不讲条件地追随自己,这无疑是大错特错的。在南北朝和元末多次动乱时期,胡人士兵跟随汉族皇帝痛击自己的本族君主的场面屡屡上演,成为历史上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桥段。
最早公开提出“无论什么民族,跟我混都有好处”的,是杨坚。杨坚当年夺取宇文家的江山时,口号响亮:“欲求富贵者,当相随来!”他许诺,只要跟着他这个宇文家新主人,便能享受荣华富贵。这句话一出,立刻产生强大吸引力。窦炽、元谐、宇文述、豆卢勣、元亨、李询、于翼、宇文忻、贺娄子干、于义、达奚长儒、破六汗裒、侯莫陈杲、长孙平这些鲜卑猛将,纷纷无视户口和血缘,加入了杨坚的队伍,争先恐后地屠杀自己的本族王爷,场面激烈异常。
展开剩余70%宇文家族当时甚至拿出户口簿让他们看看身份,但这些人根本不屑一顾。元谐直接把户口簿扔在地上,原因是他家族早在洛阳安家多年,早已不认代北鲜卑亲戚为同族。元谐还是杨坚一起读汉学的老朋友。于翼虽是宇文泰的姑爷,却对宇文家的后辈毫不手软,杀戮残酷,摆出一副“赘婿得志”的嚣张姿态。这些鲜卑将领虽然都曾受过宇文泰的恩惠,但一遇到杨坚这个能开出“富贵”价码的主事者,立刻纷纷“跳槽”,毫无忠诚可言。
所谓“忠诚”?根本不存在。乱世之中,这些将领平均效忠过五六位君主。曾见宇文护(宇文泰侄子)杀死宇文泰的儿子,也见宇文家的亲家亲手屠戮宇文王爷。这群人深谙汉人文化,早已不复昔日“质朴胡人”的模样。比如达奚长儒,名字带“儒”,以孝顺闻名,生活作风极其汉化。更令人震惊的是敕勒人大将贺拔胜,他的字号竟叫“破胡”,公然喊出“我要洋人”——也就是胡人去死的口号。这些大佬都是以政治利益和荣华富贵为首要目标的政治动物,宇文家的王爷和君主自然难逃悲剧命运。北周底层的鲜卑人与汉人府兵早已混杂,已无纯粹胡人概念。到了唐朝,鲜卑贵族后代甚至用“胡人”来贬低西域出身的将领。
元末时期,类似情况再度上演。蒙古大军曾在欧亚大陆横扫千军,甚至远征东南亚、日本。蒙古士兵出征时需自备全部装备和粮食,若能抢掠,才能回本赚钱。然而元朝成立后,蒙古士兵驻守新疆等边疆地区,抢掠机会寥寥,与胡人作战时极为亏本。元末,蒙古人和汉人一样纷纷发动起义,元顺帝甚至要求蒙古士兵自备武器铠甲粮食,才能为他效命,蒙古士兵不堪其苦,只能卖亲属换粮出战。
即使蒙古人天资聪慧,也知道这种作战模式等于自掏腰包、全家赔本。朱元璋趁机推行吸纳蒙古人参军政策,明军正式编制,不允许蒙古士兵自备干粮和盔甲,蒙古人因此纷纷投效。明军攻打元大都时,城内蒙古人干脆不出战,仅科尔沁王爷率几十死士应敌;太原之战中,蒙古骑兵豁鼻马直接投靠徐达,协助偷袭王保保。清朝晚期情况也类似,东北满族纷纷起义。士兵们文化不高,却精于算计,当血缘与民族认同不能带来利益,甚至导致巨大损失时,他们宁愿“用脚投票”,选择背叛。
这种现象昭示出一个铁律:军人的忠诚从根本上源于切实利益,而非空洞的民族血统或君主自诩的“黄金血脉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-10倍配资可以找谁代注册-最新实盘配资服务-十大杠杆炒股指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